記者 楊 旭
今年45歲的胡軍娜是源匯區水產技術推廣站的一名漁業科技推廣員。從業二十多年來,她扎根基層,為養殖戶提供技術指導,引導他們走上致富之路。
“胡軍娜是我們養殖戶的貼心人,有問題給她打電話,她立刻就來解決。”在3月27日的采訪中,源匯區問十鄉曹店村的養殖戶曹四興說。
曹四興清楚地記得,2021年開春升溫后,不少養殖戶的魚出現“趴邊”現象,還有的身體潰爛。大家都心急如焚。
胡軍娜得到消息后立即前往,開展水質檢測、魚體采樣、鏡檢,并通過比對分析得出結論:發病池塘魚體患上了病毒出血性爛鰓病,俗稱“魚瘟”。
隨后的一周里,胡軍娜蹲守在魚塘邊,帶領養殖戶一起往水里潑灑微生物制劑,調控水質,并對魚體進行防應激處理,待魚體穩定后,又用中藥三黃散殺蟲,做全池消毒處理。最終,養殖戶的問題得到解決。
養殖戶有問題找胡軍娜,沒有問題的時候,胡軍娜也會主動來到他們身邊。萬富友在源匯區空冢郭鎮后袁村承包了40多畝魚塘。他告訴記者,每年8月是水產養殖的關鍵期,擔心持續高溫天氣對水產養殖產生不利影響,胡軍娜總是不請自來,頂著烈日為自己的魚塘“把脈”。“胡軍娜把我們這些養殖戶放在心里,大家都很尊重她。”萬富友說。
為了滿足廣大養殖戶對技術的需求,2013年,胡軍娜請辭行政職務,一邊奔波于鄉村魚塘之間,一邊潛心研究漁業技術。針對種魚孵化率低的問題,胡軍娜發明了一種淡水漁業雜交用孵化器。這種孵化器能均衡平穩供氧,不會引起水體較大動蕩,避免魚卵相互碰撞,提高了孵化率。針對同一孵化環道設施容易出現水過濾裝置堵塞、不方便清洗、濾網壽命短等問題,她又發明了一種淡水養殖孵化用過濾裝置……她主持編寫漁業養殖專著5部,獲得授權國家發明專利6項、實用新型專利9項,其中5項專利技術在全省示范推廣。
同時,胡軍娜通過多種途徑開展學術交流和專業技術人才培養,帶出了一批新型鄉土漁業實用人才,助力我市現代漁業產業和休閑漁業持續發展。
2020年,胡軍娜被農業農村部表彰為全國“最美漁技員”;2021年,她被農業農村部評為全國漁政執法先進個人;去年,她獲得農業農村部頒發的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,并榮登2022年第二季度中國好人榜。這更堅定了胡軍娜深耕漁業的信念。“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,幫助養殖戶創造更多經濟效益,助力漯河漁業不斷發展壯大。”胡軍娜說。
責編:瘦馬 編審:陳向黨 終審:汪中東